相關網站
- 臺灣鐵路網路博物館(臺灣鐵路管理局)
- 臺灣鐵路年鑑(臺灣鐵路管理局)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 中央氣象局
- Travel Guide Systems(神遊網)
- Travel in Taiwan(Washington State Taiwan Office)
參考書目
- 王洸(1974):「近代運輸學」,臺灣商務印書館,528 pp.。
- 王洸(1976):「臺灣交通概論」,臺灣商務印書館,192 pp.。
- 陳光華(1982):「中國的交通運輸發展」,中央文物供應社,472 pp.。
- 交通部(1986):「交通年鑑」,983 pp.。
- 交通部(1986):「交通統計月報」,216 pp.。
交通概論
臺灣位於東亞航運網的中心,現代化交通設施的興建始於19世紀末,由於島內地勢西低東高、山脈南北縱走,故交通網的密度西高東低,主要交通設施以鐵路、公路、海運和航空為主。
一、陸運方面
(一)臺灣鐵路
臺灣鐵路建築始於清光緒13年(1887),由巡撫劉銘傳興建臺北至基隆的鐵路,光緒19年延長至新竹。甲午戰後,日人積極興建台灣西部鐵路,光緒34年(1908)完成新竹經臺中至高雄線,計自基隆至高雄全長404公里。臺灣光復後,陸續修築支線並在1979年完成西部幹線電氣化,及北迴鐵路,1991年南迴鐵路完工後,完成環島鐵路網2400多公里,營業里程1,107.7公里,設有216個車站(1997年)。
(二)都市捷運
捷運系統是現代都市必備的大眾交通網絡。目前,大臺北地區的捷運系統已有部分通車,如:木柵線、新店線、淡水線、板南線、中和線及小南門線。至於,高雄、臺中、臺南、新竹、桃園等都會區亦將陸續興建捷運交通系統。
(三)高速鐵路
為改善台灣西部運輸品質,1999年7月開工興建高速鐵路,北起台北車站,南迄高雄左營站,全長340.2公里,預計2005年全線通車。
(四)公路
清光緒元年(1875),沈葆禎任巡撫 時,開闢臺灣北路、中路及南路三大通路,奠定公路建設基礎。甲午戰爭過後,日人為強化控制,首先以兵工修築公路,增建公路,但二次大戰期間。1946年8月,成立台灣省公路局,整修完成之公路達7,000公里。1978年完成基隆至高雄段的中山國道高速公路,目前台灣地區公路系統分為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及專用公路等五類,以1997年為例,臺灣地區公路總長約為20,185公里,其中國道約占2.7%;省道占21.4%;縣道占12.2%;而鄉道最長,占61.8%。
二、海運
臺灣進出口貿易係以海運為主,有四大國際港是主要門戶: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與花蓮港,平均每日貨物裝卸量約110萬公噸。其中,高雄港為世界第四大貨櫃運輸港。
三、空運
(一)國內航運發展
臺灣的航空運輸業肇始於政府遷台之後,1977年至1997年是臺灣空運發展的20年。台灣地區國內航空總客運量由1978年之390萬人次,增加至1997年之1,869萬人次,平均年成長率為8.6﹪。國內機場分布於各大都市及離島,平均每日客運量約5 萬餘人,貨運量約2400公噸。
(二)國際航線
自1966年起,陸續開闢國際航線,1979年啟用桃園縣中正機場;當時進出航機僅3萬架次,1987年政府實施開放天空政策以及開放國人赴大陸地區探親之後,成長迅速,今已每年11萬架次(2000年);旅客運量從300萬人次,逐年成長到1800萬人次(2000年);貨運量急遽成長,由19萬公噸增長到120萬公噸。1987年開始,高雄小港機場的國際業務漸漸成長。國際航空客運量由1991年至1999年的9年間,旅客運量由100萬人次增至265萬人次;進出航機自6千架次至2.2萬架次;貨運量更是急遽成長,由3.5萬公噸增長到13.3萬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