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網站
- 原住民之音
- 台灣原住民文化語錄
- 臺灣高山族的神秘傳奇 (臺北科技大學)
- 原住民網頁教學資料庫 (台北市南港東新國小)
- 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書研究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標本研究室)
- 語言歷史篇(台灣空中文化藝術學院)
- 尋找源頭─台灣的語言 (鯤島本土文化園地.國立高雄餐飲學院)
- 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 文化的臺灣 (福爾摩沙傳奇.章魚網)
- Culture
- The Heart-rending History of the Island Formosa (Hinet City網路大鎮)
- 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社(李正光--臺灣族群關係)
- 台灣獨立促進會(最勇敢與智慧的臺灣人--李筱峰)
- 楊梅鎮全球資訊網
- 中央研究院文化資訊站
參考書目
- 李壬癸(1997):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市:常民文化,第一版,pp.33-60。
- 戴國煇(1988):日治統治下台灣客家,客家風雲第五期。
- 陳其南(1981):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
- 李永熾 (1993):客家人與台灣政治--客家人未來在台灣的角色扮演,台灣客家人新論,臺原。
- 李筱峰、劉峰松合著:臺灣歷史閱覽。
一、前言
臺灣原為南島語族文化圈的一部份。17世紀初,漢人尚未大量移入前,曾被荷蘭人佔據38年(1624~1662年),接受歐洲文化影響。其後,漢人大量移入,發展出華南農漁業文化。19世紀末,割讓給日本50年(1895~1945年)又融入大和文化;今日的台灣社會,是上述歷史影響下的多元文化社會。
二、史前文化
自從1896年日本學者陸續發現臺北芝山岩遺址及圓山遺址以來,百年間,臺灣全境已發現1000多處史前文化遺址。其空間分布,就海拔高度而言,從僅1公尺左右(例如古臺北湖畔的社子遺址)、或5~7公尺(如十三行遺址),至2000公尺者都有;就水平分布而言,北自臺北縣金山鄉南到恆春半島鵝鑾鼻燈塔附近,都發現史前文化遺址。
臺灣大約在5萬年前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長濱文化),其後歷經新石器時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再經金屬器時代,其中以新石器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和卑南文化)最重要。臺灣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使用磨製、打製的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做為生產工具和日常用具,並且喜歡用玉器做為裝飾。這些文化除了本土的發展演化外,和華南及東南亞文化也有互動關係,因此史前時代臺灣原住民的族群眾多,文化複雜、社會組織型態互異。
三、南島語族文化
臺灣可能是南島語族發源地之一(這個理論目前尚在驗證中)。昔日,居住在平原的平埔族對亞、太地區南島語族發展上,可能曾經扮演過重要角色,而高山族較少與海外往來。從考古學,文化人類學、語言學的研究,可以推測臺灣原住民至少在6000年前就活躍於臺灣,並向外擴散遷徙。南島語族目前遍佈整個印度洋及太平洋,西起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復活島,總人口約2億5千萬,臺灣僅40餘萬,昔日與菲律賓群島的原住民來往較頻繁,由兩地語言的借字可以看出文化的關係。
臺灣平埔族漢化程度很深,幾乎隱沒不見;目前高山族中的阿美、卑南、泰雅、賽夏、布農、鄒、排灣、魯凱、達悟及邵族等文化特徵仍然明顯,其語言、物質文化、社會組織、祭典儀式等各方面都表現出多樣性,譬如紋身、缺齒、貫頭衣、腰機紡織、父子連名、親族外婚、老人政治、年齡分級、獵首、鳥占、靈魂崇拜、室內葬等,都與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特質接近。
信仰方面普遍存在著「祖靈」信印,相信軀殼死亡的同時,靈魂可以永遠地獨立存在。族內的巫師可以降其旨意、命令,以為族人生活信條,而泰雅族「出草」獵人頭的習慣,在信仰的意義上,乃為透過儀式轉換的功能,經由靈魂崇拜的觀念,將被害者的生命「轉化」為守護其社群的靈能。「圖騰」方面,有以樹、箭竹,蛇、山貓、山羊,高山、大石、硫磺口、火山口等為崇拜對象,作為部族、或氏族血統識別的標幟。
四、漢族文化
(一)閩南文化(福佬文化)
臺灣漢族則大多數是福建、廣東兩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兩地移民約占80%,因此閩南語(又稱為"福佬話")為臺灣民間的主要方言,被稱為"臺語",閩南文化又稱為「河洛文化」、「福佬文化」。
清代漢人到臺灣後,往往是同鄉群居在同一村莊,常沿用原鄉名為地名,並建廟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作為守護神廟,移民透過廟宇的祭祀活動,彼此結合成祭祀組織,廟宇就成為移民社會的信仰及活動中心。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漳州移民供奉開漳聖王;泉州移民供奉保生大帝及觀音、媽祖。
(二)客家文化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國北方(山西、河南、湖北),後因五胡亂華、宋朝南徙等歷代因素造成北人南遷,南方居民稱他們為客,於是就有了客家一詞出現。
臺灣客家人主要來自中國廣東潮州和梅縣,目前分布於桃、竹、苗地區,或者高雄、屏東、美濃等地。
客家人適應力特別強,為了生活,可以四處為家,漂泊異地,早期的客家人保有傳統的客家精神---「勤儉」、「硬頸」、「念祖」、「團結」、「凝聚力強」。客家人較為保守,有強烈的「我群」意識,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識的讀書人,比較重視教育成就。
客家山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與鮮明的地方色彩,在體裁上,分為傳統山歌、道情、敘事與新的山歌,臺灣的客家山歌歌詞,一般為七字一句、四字一句。從歌的種類來看,大致分為過山調(歷史悠久)、山歌仔(即興創作)、平板調三種。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奉祀在公廳或宗祠。客家族群祭拜的神祇以義民爺、三山國王為代表,臺灣各地只要有客家人開墾的地方,就會有三山國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