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網站
- 臺灣地震地理資訊整合系統(中研院空間技術小組)
- 北一女地球科學學習網站
- 臺灣地質(中央地質調查所)
參考書目
- 何春蓀(1975):臺灣地質概論,中華民國經濟部,118頁。
- 何春蓀(1982):臺灣地體構造的演變,中華民國經濟部,110頁。
- 林朝棨、周瑞墩(1974):臺灣的地質,中央月刊,第6卷12期,pp.109-118。
- 林朝棨、周瑞墩(1978):臺灣地質,茂昌圖書,450頁。
- 何春蓀(1986):臺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64頁。
-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北市:臺灣省文獻會編輯組,pp.1-2。
板塊構造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接觸帶上,花東縱谷為其分界線,縱谷以西屬歐亞板塊,以東屬菲律賓海板塊。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向西移動,遇歐亞板塊的的阻擋而下沉形成隱沒帶。目前一般認為在臺灣東部,此二板塊的相互運動已由隱沒轉為碰撞並造成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隆起。
一、島弧特性
臺灣具有島弧及地槽雙重地質背景,弧形粗短而高聳,在東亞花綵列島中是少有的向大陸凸出的反向弧,位於琉球弧與呂宋弧之會合點,地質現象與中國大陸關係密切。
二、地層構造
臺灣的地層係以第三紀海相沉積層為主體,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中央山脈東半部則為中生代及及古生代變質岩地層所組成;另外臺灣北部大屯山一帶、東部的海岸山脈及本島附近的島嶼、主要由安山岩質的熔岩流、集塊岩和凝灰岩所組成。
臺灣地層均呈狹長帶狀分布,大致和島軸平行,除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為變質岩外,環島的山麓帶、海岸平原及海岸山脈之一部分為沉積岩所構成。火成岩的露頭不多,以火山岩為主,缺乏深成岩。大屯火山、基隆火山、海岸山脈和澎湖群島,前三者以安山岩及石英安山岩為主,後者以玄武岩為主,均為主要火成岩區。依上述岩石性質,臺灣大致可分為三個地質區,即中央山脈地質區、西部山麓地質區、東部海岸山脈地質區,各區均為縱向斷層所分隔。西部山麓地帶包括北部金山斷層、中部的三義斷層與南部的觸口斷層等。
三、地質構造運動
臺灣由於受到東側海洋板塊不斷的擠壓,因而產生造山運動,地表不斷的隆起,恆春半島和中央山脈平均每年上升0.5公分,因此臺灣是一個地質年代甚為年輕的地區,區內高山疊起,超過3,000公尺的高峰達200多座,地形起伏變化大,高度極為陡峭,是一個平原面積僅佔30%的高山島。
此外島上多斷層及地震地形,尤以東部最頻繁,高山地區的地層更因為這種持續的地殼變動,變得非常破碎,極易因地震或暴雨而崩塌。如1999年9月21日發生的集集大地震,主要就是因為臺中盆地附近的車籠埔和雙冬斷層錯動所導致。
結論
臺灣是一個具有地槽和島弧雙重特性的島嶼,地槽環境曾數度變動,構造極為複雜,又位於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板塊衝撞區,地震頻繁,褶曲、斷層、隆起運動非常顯著。中央山脈西坡,以新生代第三紀海相沉積層為主體的地層低降至臺灣海峽;中央山脈東坡,以古生及中生代之變質岩層,向海岸山脈低降至太平洋。北部大屯火山、東部海岸山脈和沿海離島如澎湖群島等,多為火成岩區,前二者以安山岩為主,後者以玄武岩為主。